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书写“沧桑巨变”的扬子风华

紫君 紫金山观察
2024-07-19

河流哺育了城市,是文化遗产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11月24日至25日,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在扬子江畔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代表、大河流域国家驻华领事馆代表、世界滨水城市代表、长江全流域资深专家、国际主流媒体代表等近400位嘉宾,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在保护传承中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在文旅融合中提升长江文化价值,在城市更新中注入长江文化活力,在生态修复中彰显长江文化特质……南京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生动实践,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01
关键词:文化金线

如何以文化为金线,促进水岸城市繁荣发展?


3.1公里的三山矶段岸线,如今已是水清、岸绿、环境美的郊野公园。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冯芃摄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组织代表乔纳森·霍洛韦分享了伦敦皇家码头的文化战略与发展规划。他表示,这次来南京参加论坛,看到南京有非常美妙的滨水空间,希望今后能够共同合作。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红杰的讲述,带领大家领略南京滨江水岸的多元魅力。2021年,南京编制完成《南京魅力滨江2035》,这份规划中,确立了建设“新时代山水城市主轴、世界级魅力人文江岸”的发展目标:以生态优先为理念,以滨江山水为主轴,引领南京整体空间与功能布局,把江与城作为生命共同体系统谋划;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将历史人文和人民需求融入滨江各项建设中,打造山水交融、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长廊、创新活力客厅。



南京大明文化实业公司董事长王文溪分享了大报恩寺遗址景区的实践与探索。大报恩寺见证着长江的浩荡,感受着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河流书写了大报恩寺的过去,也塑造着它的未来。如今的大报恩寺遗址景区,打造了全国首个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用数字技术“复活”了600多年前的古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未来还将持续进行探索实践,让这个文化空间更年轻、更时尚、更艺术、更有活力。


南京作为文商旅融合,打造“黄金水道”繁华盛景
如今,漫步江岸,水清岸绿、江豚逐浪、游轮穿梭、集市繁忙。南京把文商旅等多种业态有机融合,让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呈现出新时代的繁华盛景。


春日,幕燕滨江风貌区呈现出樱花浪漫花海的滨江之美。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上个月,2023中国南京国际登高节在幕燕滨江风貌区开幕,数千名市民和中外游客共同体验传统“幕府登高”习俗。幕燕景区内新开了“洛卿阁”传统工艺研习馆,年轻男女在这里体验汉服、绒花等传统服饰和非遗项目。暮色渐浓,江畔的幕燕飞行营地挂出梦幻的星星灯,人们“踏月”露营、围炉煮茶、逛文创手作集市。“长江传奇”号游轮定期发班夜航,带游客观赏“月涌大江流”与“夜金陵”交相辉映。类似这样有“烟火气”的场景,如今在南京江畔随处可见。

近年来,南京通过文商旅融合,串珠成链,打造了一批长江文化主题线路产品,涵盖观光、研学、夜游等种类,让市民游客能够尽赏大江风貌。南京涌现出诸多文旅消费新场景,让长江江畔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度假的亲水之地。


02
关键词:遗产保护

如何对大河流域历史城市进行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李向东建议,可以从整体保护、系统保护、微观保护3个方面入手,构建长江文物整体展示体系,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文物主题路径游。



“未来的南京滨江空间结构将呈现三大特色:蜿蜒壮美的生态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动。”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青昊表示,南京将做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将长江两岸塑造成集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现代风尚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滨水空间。


鸟瞰小西湖片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关于大河流域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已经进行了成功探索,其中就包括南京的小西湖街区。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主持设计的中国南京小西湖街区、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主持设计的中国上海贵州西里弄,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2022年度)。颁奖词评价小西湖街区实践是一场具有变革性的“公共—私人—居民”合作项目,展示了一种多管齐下复兴南京历史地段的方式,在社会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可复制的重要经验。


南京作为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

近年来,南京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重大项目,并通过集结“最强大脑”,高站位开展编制规划工作,不断厘清长江文化家底。


宝船厂遗址景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去年11月收官的南京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梳理出了丰厚的“家底”:共有南京城墙(狮子山段)、浦口火车站旧址、龙江船厂遗址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渡江胜利纪念碑、扬子饭店旧址、和记洋行旧址等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00余处文旅资源点。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市文旅局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1+1+10+N”项目体系。

南京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城乡面貌华丽蝶变,古都金陵不断焕发新颜。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引导市级商业文体设施、特色商业街等公共功能向滨江地区集聚,提升滨江活力。


03
关键词:书写大河

如何以传播促进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

作为一位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南京市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推出新作《大美长江》。她在其中感受到长江与书法的内在关联——千姿百态、一泻东流,包含雄伟的力量和气势。



长江,是著名导演竹内亮与中国结缘的纽带。2010年,他为日本NHK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大型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那是他第一次到访长江。如今,他带着全新纪录片《再会长江》再次与长江相约。因为深切感受到了长江的变化,他希望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让世界了解中国。



英国“90后”探险者阿什·戴克斯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他曾徒步从长江源头走到江尾,由此诞生了解读长江的视频《小戴闯长江》。在南京,戴克斯大力点赞:“江豚的数量正在逐渐恢复,南京为保护江豚作出了巨大努力。



推动河流文化保护与促进全球理解方面,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心电视台台长纳吉·朱蒂特·爱娃说,欧洲的多瑙河和长江一样,不仅是文明的摇篮,也是人们文化交流和情感联系的纽带,“中国和匈牙利已经在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建立合作,未来也将一同保护丰富的河流文化遗产。


南京作为多彩文艺形式推动长江文化深入人心

电视荧屏上,大型纪录片《扬子风华》正在热播,该片已入选国家“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它的播出将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


近日,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在江苏大剧院开幕。图为王志鸥作品《天际流》。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江苏省美术馆里,大型画卷《长江春色图》特展刚刚落幕。百米长卷展长江之气概、彰长江之气韵,描绘了长江沿线的“沧桑巨变”,勾画了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图景。

书店和图书馆里,《长江历史图谱》《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等一系列和大江大河相关的文学作品,将长江之美传递给更多人。

剧场里,民族管弦乐《扬子江》、话剧《小西湖》、杂技剧《大桥》、京剧《进京》轮番上演。精彩的演出,生动演绎着长江故事、大运河故事。

书写长江,是南京文艺工作者的重要题材。他们用灵活的形式、丰富的创作手段、新颖的传播方式,推动长江文化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04
关键词:生态文明

如何促进大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远眺南京长江大桥。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大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李爱民说,扬子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同时是我国发展历程最长、发展基础最好、经济规模最大的流域经济带。为实现“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扬子江城市群要对标上海、环杭州湾大湾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发达城市群,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园区生态化”攻坚战。



南京大学教授、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建议,要建立长江文化产业发展磋商机制,探索共建长江文化产业带合作发展基金会,设立长江文化科技研发投资基金等专项母基金,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广大社会资金为支撑的文化与科技投融资体系,以金融资本为引导,带动区域间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要建立完善的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的联动发展机制,提升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整体集聚水平和效应,充分释放示范省份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及溢出效应。


南京作为奋力书写“沧桑巨变”的扬子风华

近年来,南京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重塑,引领带动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城乡面貌变革,持续改善长江生态,厚植绿色发展动能,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奋力书写“沧桑巨变”的扬子风华。


南京。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在保护路径上,南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深入。在发展模式上,南京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推进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不断转型。

随着长江大保护持续发展,长江南京段的治理已获得一系列成效:水环境治理明显改善、岸线治理成绩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显著提升、沿江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江文化价值有效激活、江城一体发展成效明显。


鼓楼滨江水美岸线。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董家训 摄

一水横陈开新景,万顷风华醉金陵。南京正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长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守好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底线,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紫金山观察:南京日报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时政公号)



往期精彩回顾



88%!三年增长近20%

南京: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南京12家入选,全国第四!

双向奔赴,2.0升级版来了!

它,何以“常驻”南京?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邢虹 李子俊 刘安琪 程锦欣 王艺璇

编辑:紫金山观察编辑 成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